告别了前几天的多云、小雪气候,2月5日,甘肃积石山震区,太阳早早露了头。
12岁的马俊和家人住在震中邻近的克新民村安顿点。早上睁眼一看表,已经是8点43分,连早餐都没吃,他跑到了村头的儿童服务站。
马俊将作为参赛选手,参与首届“绘聚仁心”板羽球兴趣挑战赛。积石山震区18个儿童服务站将在两天时刻内安排283名孩子参与竞赛。
在孩子们眼中,板羽球有点“怪”——球拍像稍大一号的乒乓球拍,球又像茸毛球和毽子的结合体,在橡皮底上插着三根五颜六色茸毛。
这个“怪”家伙玩法却许多,竞赛分两个类别进行,一类是“单人接连颠球”,一类是“双人接连传球”,以数量多少定输赢;日常还能够对着墙面打,假装是乒乓球、茸毛球彼此商讨,把球当毽子踢出“把戏”……
活动主办方兰州市安宁区云田公益展开中心担任人张广义告知中青报记者,将板羽球带到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正是由于它具有“小成本、小时刻、小场所、小对立”的特质,“它不挑场所、随时练习孩子们的运动才能,还能够培育规矩认识、协作认识”。
来自克新民村的马雅琳安稳发挥,以901个的成果攫取该站点单人项目的冠军。10岁的小姑娘冲着“奖金”来竞赛,明理的她想靠自己给爷爷送份礼物。
几公里之外,韩陕家村10社的儿童服务站里,12岁的马学梅得知了901这一个数字,马上在心里定下902个的方针。耳畔传来开端的指令,她的眼睛一刻不离小球。数字超越800个,围观的人心跟着提起来,马学梅不慌不忙,依据风力、障碍物等及时作出调整姿态,安稳手腕和身体。计数的声响逐渐的变大,“992个,新纪录诞生”。
双人赛场上,选手们你来我往,围观观众当起场外“军师”,“往左一点”“跑快一点”“低一点”。终究,沈家坪村的张涛、张清涛接连传球112个,有了“十八村扛把子”的称谓。
马俊有点儿严重,只得了“参与奖”,但这不影响他的心境。地震中,他家的房子“歪了、裂缝特别大”,一家八口搬到暂时安顿点。每天由社工、志愿者带领,和小伙伴们学习、游玩,马俊逐渐忘了地震时“心里一直在哆嗦”的感觉。
17岁的张建是临夏州作业技术校园的一名学生,地震后,校园放了假,他在老家韩陕家村1社的儿童服务站做起志愿者,担任孩子们的板羽球课程。
孩子们的眼中,这个哥哥球打得好,还特别有方法。当天,为了让获奖选手更有参与感,他找来四个纸箱,搭起简易领奖台,还站上去,试了试箱子的承重力。一些高年级的小朋友自动给张健当“副手”,挂号报名信息、保持竞赛次序、计数、拍视频。
临夏益民社会作业服务中心作业人员马云龙在地震后第5天,驻扎到韩陕家村,参与儿童服务站建造及项目资源对接等作业。在这位年青社工看来,“儿童服务站仅仅一个开端”,后续他们还将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灾区展开儿童生计练习营、乡民自救等公益项目,让社会安排发挥出更多“链接者”的效果。
字节跳动跳跳糖职工公益为此次竞赛捐献了球拍等物资。除捐款之外,不少人挑选亲手或许让家里小朋友在球拍上制作图画,让每一副手绘板羽球拍成为“孩子们手中的彩虹”。
云田公益的作业人员贾亚伟说,动画片《海绵宝宝》里的动漫形象是捐献球拍里呈现频次较多的图画。竞赛现场,贾亚伟发现,一位小女子也在球拍上画了海绵宝宝的菠萝屋,与一副捐献到其他站点的球拍简直如出一辙。她觉得,这是一种偶然,更标志着友谊,标志经过一场竞赛,把我们的友情联合在一同。
小小板羽球,小小服务站,发挥大效果。在韩陕家村10社展开儿童板羽球赛的一同,一个烹饪技术培训班正在不远处举行。乡民赵梅兰和老公一同报上自己的名字去参与。她说,家里3个孩子在儿童服务站学习、活动、打竞赛,他们作为家长更要学。